zhoulaoshi告诉你:在美国麻省任教的第一位中国老师

2020-08-07 22:39:54
zhoulaoshi,人工智能
在中美教育早期交流史上,有两位不能忘记的历史人物。一位是容闳,最早的中国留学生,开创了中国学生留美先河;另一位是戈鲲化,最早到美国大学当教师的中国人。容闳和戈鲲化,一个到美国是当学生,一个是到美国做先生。前者随着这些年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而广为人知,而后者知道的人却相对较少。近十几年来,经过南京大学张宏生教授等人的不懈努力,戈鲲化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了解。
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入口处的墙上,悬挂着戈鲲化的一幅大照片。照片上的戈鲲化顶戴花翎,身着官服,标准的清代官员的形象。戈鲲化在130多年前,不远万里到了美国麻省,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中国第一次向西方的大学派出教师,传授中国文化。这是一件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据考证,戈鲲化,字砚畇,一字彦员,生于1836年6月21日,卒于1882年2月14日,因重感冒和肺炎不治在美国英年早逝,享年46岁。戈鲲化祖籍安徽休宁,少年时代天资聪颖且学习刻苦,先后通过乡试会试,从秀才直到举人,官话研究和古典文学造诣更是名重一时。戈鲲化20岁左右时,因父母先后去世,“读书不成,从军幕府”,在清政府九江镇总兵领提督衔的黄开榜(清朝高级将领,相当于军区司令)身边当了几年幕僚。
大约在1863年前后,戈鲲化在美国上海领事馆任职两年,后“移砚甬上”,来到英国驻宁波领事馆任翻译生兼中文教师,时间长达15年之久,曾被认为是宁波人。其间“曾捐得宁波候选同知,蓝顶戴,属九品官中的第五品”。出版有《人寿堂诗钞》和《人寿集》著作两部,在当时中国文化圈中颇有名气。戈鲲化后来应聘到美国麻省境内的哈佛学院教授中文,跟他这段时间的经历密切相关,跟两个美国人——鼐德和杜德维密切相关,甚至跟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还有关系。
先说鼐德。美国人鼐德(Francis P. Knight)是推动戈鲲化赴美讲学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鼐德生于美国麻省的波士顿市,早年来中国营口经商,后在华创办的旗昌洋行。自1864年起,鼐德除担任美国驻营口牛庄领事外,还兼任瑞典、挪威、法国、荷兰、德国、日本等国驻营口的领事或副领事。
1877年2月22日,在中国已生活了15年的鼐德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体会,针对美国在华商务和传教事业的需要,致信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W·埃利奥特(Charles·W·Eliot),提出募集一笔钱,从中国聘请一位教师,在哈佛大学建立中文讲座的建议,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中文,培养一些美国年轻人,为他们将来在中国政府供职提供条件,增强他们在中国进行商业贸易的能力。这一建议得到查尔斯·W·埃利奥特的重视和支持,于是计划得以施行。
哈佛大学聘请中国教师建立中文讲座的事情很快传到了耶鲁。听到这个消息几天后(1877年2月26日),容闳在给耶鲁大学图书馆馆长的信中提出了这样的承诺和警告:“一旦耶鲁汉学席位的设立成为事实,我将很高兴随时将我的中文书赠送给母校。我希望耶鲁不要在这个问题上耽搁太久,以免被哈佛领先”(耶鲁藏容闳档案)。哈佛和耶鲁作为美国东部的两大名校,一直处于竞争的状态,耶鲁先下手为强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耶鲁很快聘请曾在中国生活40多年的美国汉学家卫三畏任耶鲁大学汉学教授。戈鲲化两年后赴美与卫三畏交往密切,也留下了一段教育史佳话。
再说杜德维。哈佛的方案开始付诸实施的时候,鼐德才发现,很难在中国找一位符合要求而又愿意远渡重洋的人。毕竟,那是一个太遥远的国度,不仅与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习惯不合,而且去和西洋人打交道也使人心存疑惧。但在杜德维的努力下,这件事还是成功了。杜德维(Edward Bangs Drew)是哈佛毕业生,1865年来到中国并长期在中国任职。尽管他一开始对这件事也是心存疑忌,但出于对母校的感情,他真诚地为哈佛的发展前景考虑,希望在哈佛设立一个中国学的讲座教授职位。当然,杜德维最终能够找到戈鲲化,也和他的经历有关。1877年末,杜德维从福州改任宁波税务司,而戈鲲化正好是他的中文老师。经过杜德维的推荐,鼐德和哈佛最终决定聘请戈鲲化到“哈佛书院教习官话三年”。
1879年7月15日戈鲲化携妻儿由上海起程,8月8日抵达哈佛。作为第一个被邀请到美国最具盛名的大学讲学的中国人,戈鲲化只有倾其平生之学以不负众望。就像当代留美的文人一样,能够向洋人炫耀的,自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于是,本来被安排教习汉语的戈鲲化,渐渐的把他的课堂变成了一个学习中国文化的场所。
戈鲲化用三个坚持,来遂行其使命。其一,他坚持用南京官话讲座,不按照英国人的课本讲北京官话,力求原汁原味 。其二,他坚持穿官服、戴官帽上课,提请学生注意东方的尊师美德。其三,他自编中文教材《华质英文》(Chinese Verse and Prose) ,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中国人用中英文对照编写的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诗词的教材”(哈佛校方评语)。教材收录 了戈鲲化自己的诗作15首,有英文译文和解释,还有平仄发音。此外,他还选取中国古典小说作为教材,以其较全面的介绍中国文化。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没有人探讨过西方人如何学习东方文化。戈鲲化雄心勃勃。他的以诗歌入手教习中文 的手段,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多半诗作不错,而传统中国也的确是个诗歌的帝国。赴美前夕,他曾写《答陈少白巡检(兆赓)》一诗道:“抟风偶尔到天涯,寄语休嫌去路赊。九万里程才一半,息肩三载便回华”。表明了自己三年的志向。
1879年10月22日,戈鲲化正式开课了。每周五天的课程被安排得满满的。每天他授课一小时,学生自学二至 三小时。其学生不仅有正式的哈佛生,也有一些喜欢东方文化的教授,还有与华通商的美国人。戈鲲化“擅长交友,待人真诚”,“他独特的社交气质使他能够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努力使自己能被大家接受”( 美国报纸评论)。他讲课时昂首阔步,在美国人的社交圈中吟诗答谢时抑扬顿挫,完毕则一鞠躬而退,美国人叹道:“我们在中国大圣人孔子身上可以发现类似的品质”,“通过戈鲲化的言行,我们发现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兄弟般的关系。”
1882年2月14日,戈鲲化因重感冒和肺炎不治,在美国英年早逝,享年46岁。戈鲲化赴美执教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3年,然而由于他的敬业和才能,依然创造出三个“第一”的纪录,这就是: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第一人,奠基燕京图书馆的第一批图书、编撰出第一部由中国人为西方人写的中国文化教材。虽然英年早逝,但却留给美国人一笔精神财富。然而,过早结束了生命旅程的戈鲲化,还没有来得及把他在美国的收获带回国内,用他的学识来推动中国的进步。比起中国的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作为第一个到西方任教的学者,戈鲲化的身后是寂寞的。但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他的美国之行所体现出来的意义,无疑应该受到充分的肯定。
正如张宏生教授所说:虽然戈鲲化在哈佛的使命令人遗憾的过早地结束了,但他的名字却永远写在了哈佛大学的发展史上。他在哈佛大学开设中文班的尝试,作为哈佛大学汉学研究的起源,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现在的哈佛-燕京图书馆(Harvard YenchingLibrary)以其丰富的中文(还有日文)藏书,成为西方世界中声名卓著的书林重镇,而戈鲲化在哈佛大学使用的若干中文书籍,正是这个图书馆的馆藏之始。
因此,他那身着清朝官服全身照,至今仍悬挂在燕京图书馆门厅里,提醒每一个造访之人饮水思源。至于哈佛大学探讨东方文明的兴趣,则从那个时候就已提供了可能性,并且或明或暗地延续下来。终于,在戈鲲化去世22年后的1904年,阿奇博尔德·布莱克(Robert P.Blake)在哈佛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有关近代远东历史(中国史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的课程——“1842年以来的远东历史”。
沿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哈佛的汉学研究更是突飞猛进,先后有多人开设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等课程。二十年代以后,著名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著名中国文学专家梅光迪先后应邀到哈佛教授中文,继续了他们的前辈戈鲲化所做的事业。发展到1928年,随着哈佛-燕京学社的建立以及后来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成立,哈佛大学的汉学研究日益发展,不仅傲视北美,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屈指可数。这一切的源头,都应该追溯到戈鲲化。

马上添加“zhoulaoshi”的微信公众号: zhoulaoshi 让教师更多精力关注教学、学生更多精力投入学习


导航